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有的样子《青春读书课系列》推荐

第一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我理解的散文,就是和诗文或韵文相对应,也就是在文体上是“松散”的结构。也就是说,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运用普通语法结构,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称为散文。唐代时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被认为是一次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改革。其所反对的骈文兴盛于南北朝,因当时儒学衰微,盛行追求艺术之风气,文学作品倾向较重文辞修饰。骈文中虽然也有《滕王阁序》这样的传世名篇,但更多情况是大大提高通过文章表达作者思想的门槛,导致更多的是为凑音律平庸空洞的文章。 注重形式的讲求辞藻的韵文,在印刷术尚未普及和廉价化的时代既有其时代背景,有其固有价值和积极的一面。在清末小说红楼梦要靠传抄流传,民国孔乙己替人抄书都可以糊口的大背景下,越早的时期,载体工具和技术的落后,越是能流传开来和流程后世的文字就需要先哲们不断的含英咀华、反复揣摩言辞用字,以达到利于传诵和抄写和过目不忘的程度。文字流传的带宽不足或者成本高昂就迫使先哲们留下的书面文字务必要微言大义,文章早如《老子》仅五千言,字字珠玑,犹如在网络带宽和通信流量昂贵的时代发电报,压缩网站和邮件中的图片是非常类似的道理。 然而,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即便是从小熟读《声律启蒙》和为必须熟读训练制艺功课的参加科举的古代先哲,亦开始提倡”文以载道“,到了近代随着大众识字率的普及和教育的平民化,这样的趋势更是不可阻挡。 因此,容我简单的把中国文化简单的进行划分,一个是古典的中国,一个是白话的中国。传统古典的中国所对应的文言文体的五千年与上世纪那场以平民语言白话文发声,唤醒和启蒙中国的一百年,都是我们精神家园。 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其实是在问有没有一种专属于中国人的心灵、情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古典的中国讲求耕读文化,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简洁明了、质朴无华的语言,蕴涵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思想,是做官还是生活,始终践行着忠、孝这两个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的德行,也寄托着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他对子女、族人的殷切期望。 20 世纪,中国人换了一种自然的腔调作文-史称“白话文” 。白话文的功绩不只是替代了文言这种纯书面文字,它也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相伴而来的是心态的开放、个性的解放、与世界交流的强烈欲望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一个民族开始用正常的声音说话了,中国文字由贵族的语言变为平民的语言。 2003 年,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套教材。《青春读书课》缘起于作者在深圳市育才中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时值1999 年,当时可能是中国内地中学开设的笫一个成系列的语文选修课,原本定位于人文精英课程。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给这套书写的序言标题,我觉得没有比这句话更适合阐述这套书的选编宗旨了。 白话文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奠定尊严的文学,是白话文作家确立个性的文学,是中华民族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探索自身命运的文学。一边是大刀阔斧的拓荒开路,一边是沉默坚忍的耕耘播种,白话文学逐渐堆积起文言时代所没有的厚度与广度。 世纪之初的启蒙者,大多是平民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一本杂志(《新青年》)、一所大学(北大)为堡垒,以科学与民主为弹药,向不合时宜的旧文化发动攻势。结果一呼百应,遍地开花。 陈独秀、胡适、鲁迅、陶行知、闻 一多……一代启蒙精英,个个都像霹雳火,直面现实,满纸生烟。写大文章,谈大话题,以文字干政,虽不脱传统士大夫策论习气,但文心已是现代化、个性化、自由化了。 众多的声音沉淀下来,有鲁迅、李敖、王小波一路的思想呐喊,也有周作人、林语堂、张晓凤、董桥一路的日常话语;有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舒婷的浪漫激情,也有穆旦、冯至、余光中、北岛、海子、于坚、欧阳江河的冷峻隽思;有茅盾、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的都市斑娟,也有沈从文、贾平凹、莫言、张烤、余华、阿城、张承志、刘亮程的乡土中国。中国的白话文作家们,实际上一直在为建设现代中国人的自由心灵、开辟多彩多姿的民间生活而坚韧努力着。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胡适策动文学革命 陈独秀呼唤“ 新青年” 徐志摩在剑桥 郁达夫在日本 孙中山勾画未来中国蓝图 陶行知推行四通八达的教育 叛逆之子巴金走出封建之家 乡下人沈从文走出边城 林语堂在美国神侃“吾土吾民” 朱自清凝望父亲的“背影” 瞿秋白说出“多余的话” 鲁迅笑看青年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余光中满腹乡愁 李敖笑傲江湖 真水无香汪曾祺 北岛用朦胧诗清晰地回答今天 早逝的天才诗人海子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你把文字读活。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不要让现在求学的青年误以为我们只有一 一个精神荒芜的中国,一个风花雪月的中国,一个歌舞升平的中国。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一请你仔细看一眼,我们一百年的精神遗产,我们的白话的中国。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作家莫言
纵观全部选文,主编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对文化、思想的特殊需求,这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成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能显现出来。—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缘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凌君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打赏

发表评论